「灌頂」與上師瑜伽四灌頂 宗薩蔣揚欽哲
「灌頂」與上師瑜伽四灌頂
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節錄自[不是為了快樂]
【一】灌頂——引介佛性 & 何謂「灌頂」?
菩薩乘的修行者通常經由哲學性與思惟性的分析,來逐漸認識佛性,但這種方式只能讓人局部地一瞥佛性。 若是要完整髮現佛性,必須花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來思惟與修持佛法,尤其是有關「六波羅密」或「十波羅密」[1]。 而另一方面,金剛乘則是一開始就即刻引介弟子認識佛性,並且提供一條法道與法門,修行者經由此道,有可能在修持一座法之中,就發現佛性。 這種法門有時被稱為「密續之道的第一扇門」(first door to the tantric path),但一般則稱之為「灌頂」(梵abhisheka)。
雖然這兩乘在引介弟子認識佛性的方法上有所不同,但若是我們因而誤以為其中某種方法較好,或這兩者之間有好、壞之別,這都是陷阱。 這兩者最主要的區別,在於菩薩乘的教法重點完全集中在「意」上,而金剛乘同時還關注「身」與「語」,因此金剛乘修持者以灌頂來引發佛性。 他們所運用的「身、語、意」的化現會有名字,例如度母(Tara)[2]、文殊師利或觀音,所以,從某種角度而言,灌頂本身似乎就在告訴你,你本具佛性。
爾後,一旦你的虔敬心積聚了足夠的福德,上師便會將你的佛性引介給你,但你是否能夠認出它,則取決於求受灌頂的你與授予灌頂的上師之間的業緣。 所以,在理想上,求受灌頂者應該毫無動搖地信任授予灌頂者與其法道,但要能生起這種虔敬心並非易事。
何謂「灌頂」?
梵語是一種極為豐富的語言,每個詞彙都精細而富含多重意義,因此可做多種的解讀。 梵語「Abhisheka」(灌頂)的兩個基本含意在藏語中被譯為「torwa」與「lugpa」。 Torwa通常翻譯為「拆解」,其所指的是將我們包覆於內的「無明之繭」需要被拆解;而lugpa則翻譯為「傾注」,例如傾注加持,或更精確地是指發現我們的佛性。 然而,當我們試圖了解此詞所含藏的完整意義時,這種翻譯可能會引起誤解,尤其是「傾注」一詞與「接受灌頂」的概念密切相關。
對於「灌頂」,最常見的是將它描述為某種儀式中的能力轉移,給予了接受者聞、思、修金剛乘法教的許可;我們因而「接受灌頂」。 但問題在於「接受灌頂」暗示了某人給予某種我們之前不具備的能力,有如英國女王授予某人「皇家騎士」的頭銜一般,而這與密乘灌頂真實要義的差距實在太大了。
在灌頂中,我們被引介一個自己本具於內但尚未認識的面向,而啟動這種認識的,就是所謂的「灌頂」。 這才是「Abhisheka 」(灌頂)的真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