業的類別 Ⅱ ── 厚觀法師

(四)共業、不共業
只影響自己本身的是「不共業」,又稱為「別業」;同時影響自己和他人的則是「共業」。舉例而言,一家有三個女兒,出嫁前的成長環境都差不多。但長大以後,各自嫁到不同的家庭去,三個人各自有不同的發展與際遇,這就是個人的不共業。

大眾的共業,會彼此互相影響,相攝相拒,輾轉而構成自他間的複雜關係。就像你對人慈顏善目,人家也會對你有好感;如果我們動不動就擺著一張臭臉,當然別人也會不高興,這會互相影響的。

如果能夠深入瞭解佛教所謂共業的道哩,找出原因,對症下藥,對於大眾的共業就能加以扭轉。譬如社區環境很差,廢棄物到處堆積,孳生蚊蟲而帶來登革熱的病原。要根絕這種病媒蚊,不是只靠一家一戶將積水容器清理乾淨就可以解決的,必須整個社區,乃至鄉鎮縣市共同維護環境清潔,才能減少這種疾病的蔓延。

也就是說,依「共作共受」的法則,大眾的共業要大家同心協力一起來改變它,否則即使是聖人也無能為力。菩薩說要建設人間淨土,而真正的淨土,不只是淨化自己身心而已,必須所有眾生的身心清淨了,佛土才能真正的清淨。

(五)引業、滿業
「引業」是一種特別強大的業力,引導眾生得到一個總報體,成為天、人、餓鬼、畜生、地獄等五趣中的某一趣,這種特強的業稱為「引業」。譬如說,提婆達多持戒、苦行,也得禪定並具有神通,但是因為以惡心出佛身血,這樣的惡業太強大了,而導致他墮入地獄。

還有另一種業稱為「滿業」。滿業不像引業這麼強,雖然不能引導眾生感得生死的總報體,但是會影響我們的報身是否圓滿。譬如六根是否具足,相貌是否莊嚴,音聲是否優美等等,這種業叫做「滿業」。

《俱舍論》舉了一個比喻,譬如一位畫家,先以單一的顏色畫出一個形狀,完成外形之後再填入眾多的色彩。而「引業」就如同以單一的顏色,勾勒出一個人形或是一個畜生;「滿業」就像填入眾多的色彩一樣。我們同樣是人,但每個人的相貌都不同,資質、音聲,乃至知識、才能都不一樣,這就是「滿業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