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W Bodhi

問:有人說:“佛教弟子以與人不爭為美德。

問:有人說:“佛教弟子以與人不爭為美德。”所以不應該爭辯,這話對嗎? 多識仁波切答:這要看對什麼不爭。要是對離經叛道、擾法壞法的邪說謬論不爭,就是對眾生缺乏慈悲心和抑惡揚善責任感的糊塗表現,也是違反...

問:佛教說“善有善報”,為什麼行善者無好

問:佛教說“善有善報”,為什麼行善者無好報,行惡者反而看起來比較好呢? 多識仁波切答:修行行善者,固然有受苦受挫折的情況,但那是前世的業果,絕非今世善惡的錯報。今世苦樂是先世的業報,今世善惡行為的業...

祈竹仁波切《生死之輪》 十二因緣總說

祈竹仁波切《生死之輪》 十二因緣總說 在這十二支中,「無明」、「愛」及「取」的屬性是煩惱;「行」及「有」屬於業;「識」、「名色」、「六入」、「觸」、「受」、「生」及「老死」則全屬苦。 如果以四聖諦...

祈竹仁波切《生死之輪》 十二因緣分說

祈竹仁波切《生死之輪》 十二因緣分說 • 老死 既有「生」,便自然會有衰老及最終的死亡,這是「老死」支的意思。 在圖中,「老死」支以一個揹屍體的老人表達。

祈竹仁波切《生死之輪》 十二因緣分說

祈竹仁波切《生死之輪》 十二因緣分說 • 生 因為上述的各支,眾生便不斷有轉生輪迴,這就是「生」的意思。 在圖中,小格內可見一個正在分娩的女人,這是表義「生」

祈竹仁波切《生死之輪》 十二因緣分說

祈竹仁波切《生死之輪》 十二因緣分說 • 有 由於眾生有了前述的一支 — 「取」,再配合了第二支 -「行」,便具足了再有下一次輪迴的因緣,這便有「有」的意思。「愛」、「取」及「有」是導致我...

祈竹仁波切《生死之輪》 祈竹仁波切《生

祈竹仁波切《生死之輪》 祈竹仁波切《生死之輪》 十二因緣分說 • 愛 由於有「觸」及「受」這前二支,我們會對樂、苦及中性的體驗繼而分別產生欲求、抗拒及中性的心態。這便是十二支因緣中的「愛」...

祈竹仁波切《生死之輪》 十二因緣分說

祈竹仁波切《生死之輪》 十二因緣分說 • 受 在有了「觸」後,我們對樂、苦及中性的經驗,便會分別產生喜歡、厭惡及中性的分別感受,這是「受」的意思。在圖中,此支以一個眼睛中箭的人來表達。

祈竹仁波切《生死之輪》 十二因緣分說

祈竹仁波切《生死之輪》 十二因緣分說 • 觸 由於在上一支 — 「六入」 — 的條件具備了,此時乃至我們長大成人後,在感官、外界事物及心識三者碰上時,便會有所作用及反應,例如我們會在透過視...